黄龙戏
  • 简介

    黄龙戏是东北特有的一个地方戏曲剧种,流传于吉林省农安县及其周边地区。它以“此地影”(当地民间艺人对本地皮影戏的俗称)的音乐和“此地影”演化而来的民间小戏(当地俗称“唱玩意儿”或“半截影”、“地蹦影儿”)为基础,充分吸收和借鉴本地萨满乐舞、民间说唱、口头文学、民间小调等艺术手段,形成独立剧种。黄龙戏的雏形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,因农安在辽、金时期称“黄龙府”,1959年据此正式将这个剧种定名为“黄龙戏”。黄龙戏诞生于北方民族渔猎游牧文化的纵深地带,显示出马背民族雄健、质朴的族群特征,在民俗史、社会风尚史、北方文化史等方面的研究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价值。

    (文字来源: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)

黄龙戏
  • 行当

    黄龙戏的行当分腔,有生、旦、净、丑四类,分腔主要在唱法、旋律、音色上,而不在音区。主要包括男女分腔、年龄分腔、唱法分腔和旋律分腔等,并根据剧中人物情绪,使用部分皮影小调来丰富处理。其唱腔可分为正调、青调两种,有女正调、女青调、男正调三套声腔,都是上下两句、结构严谨的方正乐段。黄龙戏伴奏采用小型民族管弦乐队。主奏乐件是本地四弦基础上改造而成的黄龙琴和四弦。弦乐有二胡、中胡、大提琴和倍担琴;管乐有竹笛、唢呐和笙;弹拨乐有杨琴、琵琶、中阮、三弦、大阮;打击乐有板、单皮、小堂鼓、大堂鼓、锣、钹、木鱼、碰钟组成。演奏时,常由一人兼几种乐器。

    (文字来源: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)

黄龙戏
  • 音乐板式

    黄龙戏的音乐板式根据皮影音乐的板眼变化基础原型,结合民间小戏、借鉴本地民歌形成以“正调、青调”为两大主调的各种板式,其中有平板、快平板、平板三眼、行板、流水板、垛板、散板等。它拥有高亢、粗犷又朴实、鲜活又细腻的独特唱腔和音乐风格,以“此地影”音乐为音乐结构采用乐段体,可多次反复。

    (文字来源: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)

黄龙戏
难度:
判断题 黄龙戏是吉林省农安县地方传统戏剧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
提交
答案
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:
黄龙戏
难度:
多选题 黄龙戏融合了:
提交
答案
回答错误 正确答案:
*类型:
*标题:
请选择
  • 新增标题
*内容:
语音文件
文件要求:MP3
新手机号,需要先进行读者证/统一账号绑定才可登录哦~
完善信息,绑定手机号可以获得20积分哦~
亲~您确定要退出登录吗?
绑定成功

获得 20积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