凡是北京人,没有不知道天桥的。说到老北京,更不能缺少天桥。天桥曾是北京城最大、最全、最繁华热闹的娱乐场所,是低档商品买卖最火爆、最集中、最吸引人的地方。那里汇集了三教九流、五行八作,是各色人等的表演场,有如人生百态的绝佳民俗画。
天桥确曾有桥。元、明及至清初,那一带是一片水乡泽国。明时修了一座桥,在京城的中轴线上。皇帝每年到天坛祭天时要经过这座桥,因为与皇帝相关,也就称为“天桥”。天桥一带景色优美,又有不少寺庙,逐渐吸引了大量游人和香客,各种摊贩随之向那里靠拢,于是变得越来越热闹。
清朝中期,逐渐填平了天桥区域的大片水域,清末继续对天桥周边进行整治,将天桥东面金鱼池流过来的龙须沟也填平了,桥也埋到了地下,从此“天桥”没有桥,只留下了天桥的称号。
天桥所以热闹,主要是因为有天桥市场。“酒旗戏鼓天桥市,多少游人不忆家”,清末民初的著名诗人易顺鼎在《天桥曲》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句。到民国初期,天桥才真正成为繁荣的平民市场,被视为老北京平民社会的典型区域。正如著名学者齐如山在《天桥一览序》中所述:“天桥者,因北平下级民众会合憩息之所也。入其中,而北平之社会风俗,一斑可见。”
解放初期,天桥市场东邻前门南大街,西至东经路,南到北纬路,北靠永安路。老坛根是一条南北走向的通道,南起先农坛东门,往北穿过南纬路、北纬路,止于永安路。老坛根通道将天桥市场一分为二,东部是公平市场,西部是三角市场,再往西就是福长街。
福长街隔永安路与路北的寺庙灵佑宫相望,从永安路往南分别为福长街头条、二条、三条、四条和五条,四条和五条的西侧、南侧分别有禄长街和寿长街。这些街巷主要是天桥一带老百姓的居住地。
天桥的娱乐、酒馆、茶馆、饮食、购物遍布两个市场及周边,其中也有为老百姓提供各种服务的设施,如公平市场内有一所两层楼的小医院,可接诊内科、外科,做简单的治疗。
(文字来源:北京市人民政府网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