二十世纪二、三十年代,粤剧名伶辈出,薛觉先、马师曾、白驹荣、廖侠怀、桂名扬五大生角流派熠熠生辉,而这五大流派创始人中的四位,都是卓越的丑生演员。
薛觉先(1904-1956)
薛觉先,上个世纪中叶,粤剧最负盛名的表演艺术家。薛氏表演影响之深远,大半世纪以来,无论是否拜薛氏为师,几乎所有粤剧小生、文武生所学,都来自薛觉先。薛觉先最初并不演文武生,而是以丑生出道。他演过红净、末脚,甚至反串花旦。因此,薛觉先亦有“万能泰斗”的称号。
马师曾(1900-1964)
与薛觉先恰恰相反——马师曾最初是小武行当,师从名小武靓元亨,以小生崭露头角,直至23岁参演《苦凤莺怜》,在戏中自编一段“中板”(全用广州话方言俚语演唱)而一举成名。毕竟早期粤剧唱戏常用官话,从辛亥革命后才开始逐步使用广州白话唱戏,马师曾这段“中板”一唱出来,全场观众欲罢不能,满堂喝彩。从此,马师曾先生成为了鼎鼎有名的丑生,形成独树一帜的“马派”。马师曾表演的特点,是不受旧程式拘泥,挥洒自如、生活味浓、随意,这种随心而动的风格,是后人难以模仿的。在表演中,马师曾还借鉴了卓别林的表演手法,令人感觉出其不意、幽默有趣,又别具一格。
白驹荣(1892-1974)
白驹荣十九岁时,即作为小生走红。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已与著名花旦千里驹齐名,称为“小生王”,但在五十四岁时因双眼失明,被迫在街头卖唱。新中国成立后,他以顽强的意志重登舞台,分别在曲艺大队、广州粤剧工作团以及广东粤剧院工作。在《宝莲灯》《梁天来》等剧中刻画的刘彦昌、东来和尚等感人角色,他的表演入木三分,无人能及。在晚年六十岁高龄后,他主演了两个有名的丑角,分别是《拉郎配》和《选女婿》的糊涂县官,把两个性格迥异的糊涂县官演得惟妙惟肖。剧中,他以“白腔”(不同于马师曾跳跃的“马腔”,“白腔”苍劲、沉实)和愚钝的表演风格来演绎丑生,使《选女婿》中的糊涂县官形象深刻,深入民心。
廖侠怀 (1903-1952)
廖侠怀成名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,有“千面笑匠”之称,代表剧目有《花王之女》《甘地会西施》《大闹广昌隆》等。他还是一位非常具有创造性的剧作家,曾经在三十年代,就使用穿越的手法,写出近代豪杰甘地与春秋美人西施同台表演的粤剧《甘地会西施》。当年,与他同辈的马师曾将廖侠怀聘请进入自己的剧团,担当“第二丑生”。马师曾在《贼王子》中,将黑人王子一角交由廖侠怀演绎,想不到让聪明的廖侠怀想出了一段旋律跳跃、风格诙谐的“廖侠怀中板”。就好像当年的马师曾一样,这段中板让观众叫好不绝。自此,便有了“廖腔”。廖侠怀代表作《花王之女》展现的“廖腔”节奏爽快、吐字清晰,与马腔近似。但“廖腔”有一与众不同的特点,就是善于使用鼻音,巧妙模仿吉他的震音作为拖腔,使其唱腔别具一格,妙趣横生。
近百年来,粤剧丑生行当人才济济,除“薛、马、白、廖、桂”之外,还有李海泉、半日安、叶弗弱、梁醒波等等。新中国成立后,出现了两位红透半边天的粤剧名丑,也是何笃忠的两位恩师——陆云飞与文觉非。
陆云飞(1914-1968)
陆云飞十岁学艺,一生只演丑角,没有饰演过其它行当,曾用谐趣艺名“陆零六”。二十五岁(1939年)移居美国,先后在三藩市和香港拍了十几部粤语喜剧影片。新中国成立后,在广州永光明剧团和广东粤剧院近二十年的舞台生活,成功塑造了《三件宝》的财主钱不仁、《评雪辨踪》的穷书生、《盲公问米》的盲公、《打面缸》的县太爷等诙谐滑稽的喜剧形象,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。其中《三件宝》的财主钱不仁被当代戏曲家田汉称赞:“粤剧《三件宝》,可以同莫里哀的喜剧媲美。陆云飞的表演,可以同卓别林媲美”。
陆云飞的丑生表演的艺术特征是,富于幽黙感,讲究含蓄自然、生活气息浓厚。他的身形步法静中见动、慢中见紧、拙中见巧,观众形容他的表演“面懵心精”。陆云飞的唱腔也别具一格,他善于使用方言俗语,吸收前辈名丑廖侠怀、李海泉之长,并揉合自身唱腔特色,模拟吉他震音、形成谐趣独特的丑角唱腔,被行内誉为“豆泥腔”(“豆泥”在广州话中表示低级的意思,形容拙中见巧)。
文觉非(1913-1997)
文觉非自小随父母迁居新加坡,十八岁在当地拜师学戏,入行不到三年便当上文武小生,逐渐红遍南洋。二十来岁,就与梁醒波等名角齐名,被誉为新加坡“四大天王”。二十世纪四十年代,文觉非回到香港,得薛觉先悉心指导。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,他先后加入广州珠江粤剧团、广东粤剧院,主要演出丑角,其中以《拉郎配》最为出名,作为其保留剧目。直至七十多岁,文觉非老师仍然参与演出。
陈乃聪
祖籍湛江,自幼受家庭影响喜爱戏曲艺术。2004年考上粤剧表演专业院校,毕业后跟随京剧老师林修全继续学习,2014年入职佛山粤剧院,主攻丑角。2020年01月07日,陈乃聪荣获2019粤戏越精彩·广东戏曲行当展演·十佳丑行。(粤剧《戏妖》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