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林炳祥始创于1898年清光绪年间的耳聋伯元宵,在创立之初,并无门店,均是走街串巷挑担卖。在传到林英德的父亲,就是人称“耳聋伯”的林桂芳时,他因时常跟随闽剧戏班子“行走江湖”,上头唱戏,下面摆摊卖元宵,元宵逐渐声名远播,生意红火。
“我小的时候,父亲常常在台江区万寿桥那里摆摊,现在改名为解放大桥了。”林英德回忆道。在林英德扛起家族技艺的传承大旗时,耳聋伯元宵有了正式的门店。
耳聋伯元宵一是讲究有嚼劲、不黏牙,二是讲究皮肉分离,有“脱核感”。“‘脱核感’就是指吃元宵也能像吃荔枝一样,皮是皮,肉是肉。”林英德说。耳聋伯元宵的外皮,选用上等的糯米磨成米浆,再经手艺人的双手搓成团状,这一步,尤其关键,揉搓的力道与手法一旦稍有闪失,入口的口感就会大打折扣。
而有“脱核感”的味觉体验,同样离不开元宵里头包裹的肉馅,肉馅选用的都是新鲜的猪后腿肉。林英德说,后腿肉比前腿肉有胶质,煮出来的馅料能够抱团,不容易散。说起制作,林英德兴致很高,戏称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,就是传承家族的老手艺。
小小一颗元宵丸,为何能够传承百年,并吸引如此多的食客慕名而来?
答案在耳聋伯元宵店门口的电子显示屏上,只见上面滚动播放着“公司宗旨:诚信经营,质量第一”。
“我一直记着,父亲临终前交代我必须诚信经营,做元宵一定要用最好的食材。我也是这么告诉我儿子的。”耳聋伯元宵第三代非遗技艺传承人林英德介绍,要确保产品的新鲜及口感,耳聋伯元宵的制作不仅要求有精湛的技艺,选材配料方面也容不得一丝含糊。元宵以肉为馅,必须采购当天现杀的猪后腿肉,肥瘦各半,剔除筋后手工剁肉,经调配后制成咸式肉馅,同时选用上等的糯米磨成米浆制作外皮。